芝山岩文化遺址   是台灣地區最早被發現的文化遺址 史前的芝山岩

發現與最近挖掘當時環境考古物意義文化遺跡現況紀念碑相關網站


發現時間

清光緒22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粟野傳之丞來台北地區進行考古工作,在芝山岩發現了台灣的第一個考古遺址,距今已100餘年。

 

最近發掘

民國68年8月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和連照美教授,趁工務局施工,在芝山岩北面試掘探坑,發現圓山文化之古物。

民國70年2月 由於修築公路、建築房屋等,由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函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協助進行搶救性的挖掘工作,由黃士強教授主持。

民國84-85年 進行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規劃案史前文化組的調查,由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主持。

 

史前時代人們居住時的台北盆地自然環境看台北盆地

現在的台北盆地在六千年以前是河海相連的「台北鹹水湖」,之後海水不再進來,而淡水河系的沉積泥沙使台北湖面積縮小,曾經湖水的高度大概與現在地平面差不多,芝山岩是高出水面的小島之一,在小島上有人類的活動。

 

文化遺址附近探坑挖掘到的古物

種類 文化遺物內容 代表意義

陶器

陶罐、陶缽、陶碗、陶盤、陶紡綞、陶環、陶質裝飾品... 製陶技術
石器 石斧、石網墜、石杵、石錛、石鑿、磨石、石刀、箭頭、石環、石片器... 具有農工技術
骨器 骨尖器、骨角器、魚叉、骨椎、骨鑿、骨鋤... 具有漁獵器
木器 掘棒、槍頭... 具有農工技術
種籽 炭化稻米、植物種子... 種植、耕作
編織物 草編、籐編... 編織技術
獸骨 豬、鹿、羌、狗、蟹、魚... 狩獵、漁獵
人骨     墓葬方式
貝塚 食用、居住環境
柱洞 干欄式建築立柱子的位置 居住形式

民國68-70年雨農國小興建教室學校時所撿拾的古物,請點選要看的圖片名稱

 

在芝山岩曾發現的人類文化遺跡

不同的文化所使用的器具有著不同的特徵,利用這些出土的器具數量、類型、特徵可以推測當時居住於此地人們的生活型態。

大坌坑文化:約在距今7000-4700年前,原本住在觀音山腳下的大坌坑人,有一部份人沿淡水河來到芝山岩居住。大坌坑文化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文化,在芝山岩考古中是目前所發現最早居住於此的人。

芝山岩文化:約在距今3800-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文化在台灣找不到其源始,考古學家推測他們可能源自於浙閩地區沿海一帶,利用船隻沿台北湖航行至此定居。

圓山文化:在此所發現的器物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3000-2500年前。由於生活型態、器具等不同於大坌坑文化,推測不是由大坌坑文化演化而來,可能自於大陸東南沿海的新進移民。

植物園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在距今2500-2000年之間,可能由圓山文化演化而來。依遺物的位置及年代推測,當時此地的植物園文化人可能是居住在芝山岩西北側山腰緩坡。

十三行文化:屬於金屬器時代,會製造、使用鐵器。有發現少量的遺物,推測可能是路過芝山岩而留下的,未在此地定居。

 

現況

芝山岩文化遺址因內涵豐富,在民國82年2月5日由內政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並公告為台北市二級古蹟。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積極規劃,將芝山公園內的文化遺址、歷史建築及生物景觀等結合,設立「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

為加強維護,並於民國83年9月21日訂定「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由原注意事項」,張貼於雨農閱覽室外。

為避免芝山公園因新規劃而「改頭換面 :)」,甚至被無知的怪手濫挖、破壞、摧殘,由民間所發起的「芝山岩文化史蹟關懷小組」遂義務性的推動學者帶領居民共同參與資源調查,以提供規劃設計的依據,使文化史蹟公園有其真正的意義。從84年暑假至85年暑假前為期一年的時間,調查工作已告一段落。

 

芝山巖文化遺址紀念碑

芝山岩文化遺址紀念碑 芝山岩文化遺址紀念碑背面碑文 芝山巖文化遺址

芝山巖遺址,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為臺灣最早發現之史前文化遺址。民國七十年,芝山巖附近建築工程日盛,本會為恐遺址湮沒,乃敦請台灣大學,就該校人類學系、研究所,師生組隊發掘。於同年二月十日開始,歷時兩月有餘,獲得大量貝殼、彩陶、黑陶、石器、骨器、角器、木器、草編、炭化帶穗稻米等物,經碳十四測定,最早遺物有距今約三千五百年以上者。考其胎息,與我國東南沿海蘇、浙、閩、粵先後出土者,不僅質地無殊,即其形狀、色彩、飾紋等,亦均相似相同。是芝山巖遺物,與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遺物,同屬一文化層,其關係之密切可知矣。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立

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日


相關考古資料


發現與最近挖掘當時環境考古物意義文化遺跡現況紀念碑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