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島經歷兩次造山運動: 第一次造山運動-是距今七、八千萬年前的「南澳造山運動」,主要是由海底沈積物及珊瑚礁堆積物隆起形成台灣島。這時的珊瑚礁形成了日後太魯閣峽谷的大理岩。 |
之後又因風化、侵蝕而又消失。
海底又開始重新堆積。 日後的芝山岩岩體的大寮層也在2200萬年前開始堆積。 |
|
|
第二次的造山運動-距今約四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是由於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大陸板塊而隆起,又再度形成台灣島。 |
大屯火山噴發-距今280萬年前,台灣島的北部開始有火山活動,形成「大屯火山群」,一直到35萬年前才慢慢停息,共形成了20座的火山,成為今日陽明山國家公園地形的主要景觀。 觀音火山噴發-60萬年前,由於地底的岩漿向西移動,使得在大屯火山西邊的「觀音火山」也火山噴發。 |
|
|
約6萬年前,台北丘陵因斷層陷落而形成「台北盆地」。 3萬年前,盆地內的河流歷經幾次的改道與河流襲奪,使盆地裡的堆積得較為平坦。 約1萬年前地球冰河期結束,全球氣候回暖,使得海水面上升,海水進入台北盆地。台北盆地變成台北湖,海生物進入台北湖裡。此時的芝山岩是湖邊的一座小島。 |
約5千年前,海水漸漸退去。經過多年的侵蝕,盆地邊緣的斷崖面變得平緩,盆地底部也由於泥沙的淤積,顯得平坦許多。 開始有人類在盆地裡活動。 |
![]() 繪圖:23屆校友呂賴穎(Leanne)2002,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