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文化遺址

清光緒22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粟野傳之丞(烝)來台北地區進行考古工作,在芝山岩發現了台灣的第一個考古遺址,距今已100餘年。

在『芝山岩』這個地區考古探坑所發現的過去人類文化遺跡,統稱『芝山岩文化遺址』,為使遺址能受保護留存,在民國82年2月5日由內政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並公告為台北市二級古蹟。鄰近地區如要進行地底下施工皆須經過考古的探勘,以保護地底下的遺址古物。

在芝山岩地區所發覺的五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其中「芝山岩文化層」目前僅發現於芝山岩,其餘文化層在大台北地區都還有發現,而使芝山岩文化的源始與演進去向更為神秘。

 

在芝山岩發現的史前文化

發現五個史前文化的層位 遺址範圍圖.層位復原圖

文化名稱 特點 (摘自芝山岩之友第五期p.4-5第六期p23-25)
漢文化  清花瓷、硬陶、釉陶。
植物園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為細沙近於泥質之陶器,顏色淺褐色,外有拍印方格紋或折線紋。
圓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夾沙陶為主,表面裝飾少,通常只有捺點紋,常見把手。有尖石斧、有段石錛。
芝山岩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 泥質陶為主,有黑皮陶、彩陶等器物,彩陶上的黑彩線條及內底帶鈕器是特點。石器有砝碼型網墜;動物骨骸所製成的骨器。木器出土。
訊塘埔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 褐色繩紋陶,表面塗紅或拍印繩紋,器型以環底鼓腹罐為多。石器較少。
大坌坑文化(新石器時代早期)  粗繩紋陶,手製,器型簡單,通常只有缽、罐。口緣下施繩紋。
  芝山岩未發現舊石器時代定居的遺跡

 

石器-人類演進的指標之一

石器時代

在台灣的舊石器時代 距今至少五千年前 只會打製石器,主要以採集、狩獵、漁撈,沒有農耕,如:長濱文化…
在台灣的新石器時代 距今七千∼一千年前 會打製、也會磨製石器(更精美),漸有農耕、畜養,如:大坌坑文化、芝山岩文化…

就地取材-鄰近地區的岩石 台北盆地地圖標示

 

石器的種類

 

陶器-新石器時代辨認的指標

1.手捏:在陶器上留有指壓的痕跡。 示意圖

2.輪修:部分陶器圓形的邊緣,看到修飾的痕跡 (當時陶器置於襯底上轉) 。 示意圖

3.再用火燒,溫度需達500度,才能燒製成陶器。

 

陶器的種類

器物名稱構造:罐、缽、碗、盤、豆、帶把罐、陶環 陶器構造名稱

 

其他的考古遺物1

 

推測芝山岩文化人的生活

 

考古工作流程

1.割草整地

2.平板測量

3.發覺記錄

4.現象處理

5.墓葬處理

6.篩土

7.繪界牆圖

8.會現象圖

9.測量深度

 

考古探坑

模型組裝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