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12月初   有助於了解史前人類生活 史前人骨出土

發現時間與緣由探坑層位探坑.人骨照片出土人骨現況出土人骨推測


發現時間與緣由

芝山岩遺址在民國82年2月5日由內政部評定為「第二級古蹟」,即使整個芝山岩及週邊地區都受到法規保護,凡是各種建設與開挖都需經過嚴格的審核。民政局規劃與建設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計劃,也因此地屬於古蹟的保護區,對於史蹟公園的施工廠商依法要求,如有較大規模的開挖需經探勘試掘,確定不會損害此下地層裡的文化資產後,才能進行後續的施工,就連鄰近的雨農國小內電梯安裝施工時,也有經過此步驟。

在史蹟公園的規劃中,由常福公司承包芝山岩公園內生態水池工程。原水池處將向前方空地延伸做成「沼澤復育區」,這即屬於大規模開發,因此需經過考古專家試掘探勘。89年11月初,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帶領考古隊員進行探勘工作。

此次的發掘在一號坑(二公尺見方,深3.4m)挖掘到一些文物,並發現完整的各文化層,由地表向下為現代文化層、清代文化層、植物園文化層、圓山文化層、芝山岩文化層、訊塘埔文化層(北部繩紋紅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層、台北湖底層。

距離至誠路約10~20公尺的二號坑(四公尺見方,深3.2m)即為發現人骨的探坑,堆積與一號坑相同。由於挖掘過程中發現腳骨頭,陸續挖掘開後,人骨於12月初出土,12月7日確定此挖掘具有考古的價值。12月8日上午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文化局長龍應台及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前往芝山岩史蹟公園會勘後表示,該局會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規定儘快停工,並針對出土範圍進行變更設計,未來會將這兩具骸骨將放到芝山岩史蹟展示中心展出。當天各大報即以大標題刊出相關消息,也吸引許多人前去觀看、拍照及攝影。

 

探坑層位

二號探坑層位示意圖

上圖是12月16日探坑的解說員所發的講解資料,如果能配合現場看,芝山岩文化以上的層位都可以清楚辨認;訊塘埔、大坌坑文化、台北湖底部分無法看到確定。)

 

筆者配合調查報告及解說員所說的整理如下:

探坑深度

二 號 探 坑 內 容

(依照片比例尺推測)
現代地層 表面是混凝土及底部的礫石黏土(可能是當時水泥舖面所用)。
清代地層 地層中留有當時的紅磚、瓦片;出土的尚有精緻瓷器,推測清代居住在此的應是富有人家。
約0.6m 植物園文化層 當時偏好燒烤油膩的食物,地層中的油質和有機物質多而呈現黑色。(解說員說的內容-筆者尚無此資料,許多書籍資料都寫對此文化的內涵了解得還不多)。
約0.6-0.1.0m 圓山文化層 淺色黏土層,遺留有當時的破碎陶片與貝殼。
約1.0m 出土人骨位置是在芝山岩文化層,推測是圓山文化人向下挖掘埋葬。(報載1.5m)
約1.0m以下 芝山岩文化 深色黏土層部分。
訊塘埔文化 此探坑有挖到紅色粗繩紋陶片。但據85年調查報告內容記載,有發現少量塘埔訊型文化特徵的遺物,但未能成層。
大坌坑文化 
約3.20m 台北湖底層 

 

探坑•人骨照片

探坑剖面

竿子上方的黑色地層為「植物園文化層}。

竿子所立的高度範圍上段(約三分之二)淺褐色黏土地層即為「圓山文化層」;下段(約三分之一)深褐色黏土地層即為「芝山岩文化層」。

89.12.16拍攝

仰伸直肢葬-圓山文化的墓葬方式

從紅白相間的長竿可以量出出土人骨的身高(每格20cm)。兩者呈90度的排列是很特殊的形式(過去的發現都是同一方向),尚無法推斷是否有特殊的形式或關係。

具推測兩人可能是同時埋葬。但解說員說兩者也有可能是不同時間埋葬,可能相差幾百年。

盧婉嫻89.12.8拍攝

編號M2

較高大的出土人骨,身高約170cm,初步認為是男性(骨盆尖)。

(過去曾在陽明醫院發現圓山文化時期的甕棺和下半身的遺骨;在貓頭鷹之家也發現過仰身直肢的遺骨。)

89.12.16拍攝

保存得較為完好,從牙齒處可以看出來,可能有拔過左右下顎小犬齒的痕跡。台灣原住民也有成年禮的拔牙習俗,所以也有可能是南島語系平埔族的遠祖。

(此遺骨牙齒保存完好,可能會取下牙齒作DNA鑑定,甚至送到陽明大學作排序。)

盧婉嫻89.12.8拍攝

編號M1

較矮小的出土人骨,身高約150cm。初步認為是女性(骨盆圓)。頭部右邊約20公分處,發現黑灰色雙耳縮小陶罐,應是陪葬物。

(據學者判斷,功能應與圓山遺址的陪葬甕相同,為了慎重起見,考古學者已先行將這個小甕,移至中研院安置存放)。

89.12.16拍攝

 

保存得較不完整,從頭骨、胸骨都可以明顯看出來。

盧婉嫻89.12.8拍攝

 

出土人骨現況

你有來看我嗎?

現地解說 目前為避免好奇的民眾因故破壞現場的完整性,也考慮到對於民眾的教育性,民政局、文化局在現地擴大範圍搭起臨時棚架,並隨即安排解說員,於(12月9.10日起)週六週日的上午9:00-12:00下午1:30-4:30進行現場的解說(筆者個人覺得這個快速的決定,做得真好!)

自90年起探坑暫停開放,將於現址製作骨骸模型,以供日後在現址附近模擬展示用。

民國88年起,台北市政府古蹟業務已由民政局移交文化局,民政局並負責陸續推動史蹟公園的修建工程,待完工驗收後,再移交文化局管理。未來將考慮專家建議,在發現地擺放翻模複製品(真跡將會放到芝山岩史蹟展示中心展出)。12月12日上午,文化局長龍應台與考古專家教授劉益昌、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林克華再到現場會勘,並整合多位專家學者整合,決定參考西方先進國家做法,以考古遺址現地挖掘展示方式,適度開放供民眾參觀,讓民眾了解考古遺址的現場挖掘狀況。

骨骸模型製作工程 九十年起芝山岩二號探坑已停止對外開放。台北市文化局聘請骨骸製作專家潘常武於元月14日已進駐遺址挖掘區,進行骨骸模型製作,整個遺骸翻模過程需要近2個月可完成。文化局表示,外模製作完成後將可複製成多具模型作為教學及展覽用,而原骨骸將考慮置回原址重現當初被發掘的情景。

來自台東的道卡斯工作室負責人骨骸製作專家潘常武已60多歲,是國內目前唯一從事複製考古遺址及遺骸的專家,在考古界素有「考古界活字典」之稱,目前他受聘於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遺址)。

製模過程 潘先生表示,看似完整的骸骨其實風化情形相當嚴重,但在台灣屬多雨潮濕的氣候下,還能保存如此,也是不容易。為避免碰壞,在製作過程中也要特別做加固處理。

製作方法是將兩具遺骨所在的土層整塊挖起,以便進行兩面外模製作工作,在潘先生及兩位助手協助下展開上矽膠及玻璃纖維固定的工作。

1.清潔:工作人員用毛筆慢慢刮除骨骸上殘留的黏土。此地層屬黏土性土壤,風化之後的硬度很高,為了避免傷及遺骨,光是這項工作就得花上一星期的時間,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2.加固:用接著劑滲入骨頭中加固,然後上隔離劑,之後再將液態白色矽膠仔細地塗滿整個骸骨,密封、晒乾、待硬化後翻過身來,再重複清潔、加固的工作。

3.外模製作:後續將加固的骨骸移往他位於台東卑南的工作室繼續進行外模的後製作業,運用工業上翻砂技巧製成的樹脂材質模型可以複製玻璃纖維成品,外模做好後就能大量複製一模一樣的遺骸,未來可以提供中研院、博物館或大專相關科系的研究教學及展覽之用。約1個月後,即可完成翻模工作。

後續開挖探坑 由考古專家劉益昌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繼續開挖三個地質探坑(北隘門附近、石頭宮廟後方、?)。石頭宮廟後方的探坑無特殊發現。

 

出土人骨推測

根據劉教授的初步判斷,兩具人骨應屬於圓山文化時期的人,大約具今2500~3000年前,相當於西周∼春秋時代。這次的挖掘人骨也較以往完整,使我們多些的線索可以了解當時在台灣芝山岩(北部地區)的先民的生活方式。

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表示,自1980年許多單位多次在芝山岩地區從事考古挖掘研究,芝山岩南面一直是水泥舖面,此處也未有大規模的建設,所以也沒有做考古挖掘,考古的資料在此處是一片空白。此次此處探坑是過去從未挖掘過的,有極重要的發現與證據,推側這區域可能是芝山岩文化遺址保存的最完整豐富的區域,根據這些發覺的資料能更完整鋪陳芝山岩遺址的內涵。


以上是筆者依所收集資料與現況了解,經書籍查證,所做的資料整理,但並不代表完全正確,屆時還需要以探坑報告為準。有更新的資料將陸續更正、補充...

(以上資料主要來源:台北市古蹟簡介、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劃、中國時報&聯合報89/12/8.12/9.12/12.12/13.90./1/20及後續相關報導)


發現時間與緣由探坑層位探坑.人骨照片出土人骨現況出土人骨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