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過雨或天氣潮濕時,在長滿青苔的岩石、樹幹上或小山溝裡,容易見到馬陸的蹤影。 | |
馬陸是節肢動物,很多人第一眼見到牠,都會誤認為是蜈蚣。馬陸和蜈蚣是節肢動物家族裡不同的兩類,馬陸的身體成圓管型,是由黑色、橙色相間的體節所構成,頭部有一對觸角,每對體節有兩對纖細的黑腳,又稱為「千足蟲」,以腐葉、青苔為食物。蜈蚣身體較扁,體節也較明顯,每體節有一對腳,又稱百足蟲。 馬陸在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呈螺旋狀的捲曲,頭捲在最裡面,而且還會從口中流出黃色的汁液,有些異味,來嚇退敵人。 |
|
看到盾蝸牛,你一定能夠認出牠。屬於扁蝸牛科,身體扁且螺塔低,殼呈淡褐色(空殼則泛白色),殼的周圍有一圈粗粗的殼毛,腹面則有大臍孔。常見到的大小大概有2-3公分。容易在邊坡的潮溼地看到。 |
|
【鳥類】•觀鳥•鷺科•烏秋•五色鳥•紅嘴黑鵯•
觀鳥
芝山岩可以看到一些鳥,一說因芝山岩位於陽明山腳下,成為鳥兒們過境的休憩點。又山腳下有一個大水池且緊臨著雙溪河道,因此也可以看到在河濱水邊活動的鳥。 近幾年在個人不定時的觀察紀錄中,曾見過:大冠鷲、大卷尾、小白鷺、夜鷺、野鴿、家八哥、紅鳩、五色鳥、樹鵲、白頭翁、麻雀、綠繡眼、黑枕藍鶲、黃鶺鴒、白鶺鴒、紅嘴黑鵯、家燕、洋燕等。 |
|
烏秋 又名大卷尾,有兩隻烏秋一同攻擊大鳥(鷲鷹科)的記錄。
|
|
五色鳥 頭上有藍、黃、紅、黑色和全身綠色的羽色,所以稱為五色鳥。喜歡在枯樹木上打洞築巢,特殊的叫聲,常讓人只聞其聲不易見其蹤影。
|
|
鷺科 小白鷺和夜鷺是這裡最容易看到的,經常在水池附近可見。 | |
紅嘴黑鵯 像貓喵喵的叫聲、像小嬰兒哭啼的聲音、嘰嘰嘎嘎的噪音,常讓人心生錯覺。全身黑的羽色,紅色的嘴、爪,頭頂有點龐克的羽毛,極易辨認。 |
【爬蟲類】•攀木蜥蜴•壁虎•
攀木蜥蜴 是芝山岩上動作迅速的爬蟲,在坡地、岩塊、樹幹上很容易見到,靜止時有時會作伏地挺身,眼睛轉著望著四周。
|
|
壁虎 在蝙蝠洞上方的岩壁縫隙處,可以發現許多約1公分長的白色卵,這是壁虎的卵,有的已經破殼而出,有的尚在孵化中。由於嵌在石縫中,大家看到時請用觀察的心看牠,可別把牠們取下來喔∼因為可能一不小心,蛋就破掉了! |
|
如果聽到「咯了咯了咯了」的叫聲,有可能是松鼠的叫聲喔!抬頭望一下周圍,一定可以看到牠的蹤跡。如果松鼠到地面上來覓食,你可以慢慢的、輕輕的靠近,可以近距離的靜靜的看牠吃東西。 在樹枝上看到一團團的枯草堆,可不要以為只是枯葉,那通常是松鼠的巢,不過它們通常都擁有數個巢,可以多留意。 |
|
|
|
【昆蟲】•蟬•椿象•鍬形蟲•土蜂•蝴蝶•
蟬 夏初,在芝山岩的步道上就可以聽到斷斷續續的蟬鳴。如果能在清晨到芝山岩走一走,細心一點會發現蟬的幼蟲正從泥土鑽出爬向高處,準備羽化,也可以看到已羽化的蟬停在枝葉、樹幹上等待翅膀乾。這段期間,很容易撿到蟬蛻,大概有大小兩種蟬蛻,大的可能為熊蟬,小的可能是草蟬,還有其他的種類。 仲夏之後,再上芝山岩,在邊坡、步道會看到蟬成蟲的屍體,被螞蟻等小昆蟲分解著,這正是大自然的循環。 |
|
椿象 小椿象身體有呈紅色和淺綠色,有時在欒樹的樹幹下,紅色的小椿象成群的聚集在一起,似乎也是一種保護作用。 照片中的椿象有粗壯的後肢、黃黑相閒的觸鬚、背上有褐色和綠色的金屬光澤,通常可以在化石步道邊的青剛櫟樹上看到,如果遇到危急的情況,會放出像花生油的味道驅敵。 |
|
鍬形蟲 也是芝山岩常見的甲蟲,發達的大顎是牠們的最大特徵。尤其用一些水果當誘餌時,除了能吸引到蝴蝶,也很容易引出鍬形蟲,尤其是鳳梨。牠們看起來有粗壯的外表,不過吃東西是用吸食的。芝山岩天然的枯木、腐木,是鍬形蟲幼蟲生長的最佳場所。 |
|
土蜂 在蝙蝠洞上方的岩壁縫隙處,也可以看到小土堆,上面有一個個小圓洞,有的洞口封住,看起來白白的。有的開開的,看起來似乎沒有東西。這是土蜂窩,土蜂用小土塊塑成土蜂窩。然後,土蜂產卵後,會抓小昆蟲(以毛蟲居多)麻痺後塞入洞中供幼蟲食用。不過在此因數量眾多,深怕用樹枝去弄時,會引起「蜂怒」而作罷。 |
|
蝴蝶 曾出現在芝山岩的蝴蝶:(民83∼87年觀察記錄)
說明:??為不確定種類。 |
|
簡易蝴蝶圖鑑查詢:
-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蝶會網站,有各蝶科簡易分類。